金村码头遗址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金村,位于龙泉溪北岸,紧邻村东部吊桥,其北部有石砌台阶与大窑-金村古道相连,距大窑仅5 里之遥。该遗址地处大窑龙泉窑遗址国保单位范围之内。当地文物工作者于2010 年底首次发现该码头遗址。在此之后,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对其进行多次考古调查,于其外围发现排列整齐以卵石包边的石砌遗迹以及河道中央可能与航运有关的方榫石。就目前考古调查资料来看,该遗址分布范围较大,面积约1000 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
作为大窑-金村龙泉窑产品外运渠道的重要一环,金村码头具有重要价值。为了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11 月至2017 年1 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龙泉市文保所联合组队对其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本次考古发掘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出码头遗迹并对其构筑方式、年代、范围及布局等方面信息进行整体判断,并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申遗展示方案提供切实可行及明确的基础材料。此次考古发掘以清理遗迹为主。鉴于以往的发掘经验,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遇到块石等迹象时,将其暂时保留,待各个探方整体判断之后再行处理。此外,许多单体遗迹往往是一个整体作坊遗迹的一部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发掘中采取整体下降的工作方法,即各个探方独自发掘,地层单独编号,但做到基本同时下降,各自下降到相同的文化层位后,对相关的遗迹作出整体的判定,然后再作进一步的发掘。这样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码头布局、各个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500 平方米,取得重要收获。
揭露出规模庞大的码头遗迹
码头遗迹共分为五级,由南向北依次增高。第一级长约48.5 米,纵深1.6~4.3 米,厚约0.45 米,东西近似长方形分布,中间略有残缺,外边缘用大鹅卵石包边,内部铺满扁小块鹅卵石,大小不等。第二级长约31 米,纵深1.1~8.6 米,厚约1.2 米,东西方向,从西部开始往东约13米处开始变窄,厚度仍为1.2 米左右。石包土心结构,石块大小不等,大块鹅卵石长约0.55 米、宽约0.36 米,小块长约0.12米、宽约0.07 米。第三级长约32 米,纵深0~1.4 米,厚约0.75~1.7 米。石包土心结构,由石块叠砌而成,鹅卵石多为南北向排布,除局部残缺严重外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第四级长约20 米,纵深0~1.7米,厚约0.2~0.4 米。石包土心结构,该阶东部末端与第三级结合一体,之间部分有鹅卵石填充。第五级长约24 米,厚约0~0.45 米。石包土心结构,其东部末端和第四阶类似,也与第三阶结为一体。在第五阶以北,怀疑应有码头工作面等遗迹,限于地形及民房占地,未做进一步的发掘。在码头第三、四、五级上发现一条疑似台阶路遗迹。
为了保护码头遗迹的完整性,对于码头的结构未做进一步的解剖清理。对于其始建、延续年代,目前我们仅能从出土遗物来进行大致判断,其年代应为北宋至民国。此外,在发掘过程中,于码头第二级南部近河岸处发现一段块石堆筑的遗迹,据地层关系判断,其性质应为近现代沿岸居民利用原有的码头遗迹所做的一道河堤。
出土了较为丰富的瓷片标本
本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瓷片标本,主要为龙泉窑青瓷及少量青花瓷片。龙泉窑青瓷时代跨度较大,从北宋中期一直到明代,器物种类有敞口碗、束口碗、平底碟、八卦炉、高足杯、盏托、折沿洗、执壶、孔明碗等,个别器物有刻款。青花瓷片主要为民国时期金村窑址所产的青花,器物种类主要为碗、盘等。
本次发掘基本实现了原定的发掘目的与工作目标。在预定的发掘区域首次揭露出大规模的码头遗迹,为复原金村码头遗迹的结构、布局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并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申遗保护展示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材料。为了保护遗迹的完整性以及遗迹周边水位较高,未对码头遗迹进行解剖清理,对于码头的始建年代只能从出土遗物等信息来判断。对于这方面情况,留待将来作整体保护规划之后,选取局部区域进行小范围试掘。此外,还要尽快启动发掘资料和出土遗物的整理工作,以期早日完成考古发掘报告,进一步推动金村码头研究工作的深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龙泉市文保所 谢西营 杨瑞生 周光贵)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kgfx/13166.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浙江龙泉金村发现古代码头遗址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