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网 > 中国历史 > 民国历史 >

民国初年潍县城男子剪辫子轶闻

男人后脑勺留一条辫子,是清朝子民头发的典型形象。清廷入关前,内地汉族男子,都是蓄发。清顺治二年(1645),摄政王多尔衮,命礼部向全国发布“剃发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自令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其所谓“剃发”,是要求剃去头上前半部头发,后半部,依满人习俗削发留辫,废弃明朝衣冠。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抗者处死。从此,人们头顶上拖着“q”形辫子,持续了200多年。

同盟会员带头剪辫子

早在清光绪末年,潍县有15名日本留学生,他们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强盛,审视中华民族的命运,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才能振兴中华。这15名留学生在日本先后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1905年后,他们相继回潍,又发展了部分会员。那时,他们大都以办新学为掩护,在学校内,暗中积极宣传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主张。人们发现,这些从国外回来,穿着西服,头上的辫子也早已剪掉的孙中山先生的信徒,也在以自己为样板,暗示人们鼓起勇气剪辫子。

剪辫子风,吹到了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乐道院里。这里,曾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遭到烧毁,而后又以“庚子赔款”得以重建后,成为满清政府再也不敢侵犯的地方。其文华书院和广文大学,也早有同盟会员在校内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10年,同盟会员谢鸿焘从日本回国,到广文大学教书期间,就在青年学生中,发展了张同谱、张延禄、曹志新、朱学海、秦文彬、秦明德、秦明堂等14人为同盟会员,他们成立了广文分会。在积极接受和宣传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同时,也纷纷剪除了辫子。《广文校谱》一书中,有一张1910年全校男生部师生合影照片里,70多名青年学生,全都是剪了辫子留着分头的形象。

绅士学者中有人敢冒险

受同盟会的民主共和思想影响,在社会上,也有一些开明士绅冒险拥护共和,剪去辫子。其中,影响颇大的,是时年23岁的丁叔言。

当时,丁叔言已经继承家业,成为潍县豪绅丁六宅的掌门人。因为个人爱好,他先后组织了民间社团“端阳诗社”和“神州画社”。当上了丁氏初级小学堂的校长。他还经常到“智群学社”参加社会活动。智群学社是由其塾师刘金第与地方知名人士郭恩敷、杜佐宸等发起组建的,以“研究新学,开通风气”为宗旨,主张“讲学明理、合群图强、欲养民德、须开民智”,从中觅求救国之道。它是潍县第一个民间团体。丁叔言经过参加这些活动,在逐渐增强了民主共和意识后,决心与满清决裂。辛亥革命前夕,他和画社、诗社的几位好友,也毅然冒险剪除了辫子。他的画友丁东斋,在剪了辫子后,还画了一幅“醒狮图”以作纪念。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zgls/minguolishi/20220923/14778.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民国初年潍县城男子剪辫子轶闻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