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网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日本天皇在二战中是什么角色

  日本天皇制作为一种制度,它经历了古代、近代、象征天皇制三个发展时期,已在日本存续了将近13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天皇制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日本天皇在二战中是什么角色?二战结束后,围绕着天皇在战争中究竟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争议始终不断。那么,揆诸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

  利用内阁、军部的对立,裕仁天皇居于其间,对重大事务作出决策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行所谓“兵政分离主义”。按照《日本帝国宪法》,一方面,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国务各大臣,辅弼天皇,负其责任”;另一方面,“天皇统帅海陆军”,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辅翼,实行“统帅权独立”原则,内阁无权干涉。因为内阁与军部互不统属,又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存有分歧,为实现“国策统一”,他们只能听从天皇“圣裁”。裕仁正是利用利益集团间的相互制衡,使自己处于决策核心。

  1945年初,日本败局已定时,东条英机、重光葵都提醒天皇,苏联将日本视为东亚的最大威胁,如果战争继续,日本将被“共产化”,危及国体。而天皇与大本营则相信,苏联在未来同英美的对抗中,会需要日本,寄希望于苏联出面调停。为此,裕仁甚至一度置《波茨坦公告》于不顾,直至苏联出兵东北。裕仁这个政策选择,让日本国民遭受了原本不必的两颗原子弹袭击。

  天皇的存在,压制了各机构对自身利益的过度追求,使日本需要一个统一决策时,就能迅速获得。但是自幼深居宫中的裕仁,缺少外交、军事经验,只能依靠宫中大臣与各种情报判断局势,很多时候的决断并不正确。同时,他也没有能力真正弥合政府与军部的关系,只是让两者保持表面上的“一致”,实则是暂时掩盖矛盾,为战败埋下伏笔。

日本天皇在二战中是什么角色

  裕仁天皇不是不问政事的“立宪君主”,能充分行使统治大权

  为了提高这种多元体制的效率,日本在战时先后设置了“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大本营政府联络恳谈会”“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等。如果商讨的内容极为重要,还要有天皇出席,召开所谓“御前会议”。这个会议的意义之一,就是让外界看到,“内阁与军统帅部之间对需要商议的事务经过妥协达成合意”。

  除此之外,裕仁还能通过大本营向陆军、海军发布“大陆令”、“大海令”;以发布诏敕表达对战争的意见。依照档案统计,二战期间,大陆令发至1392号、大海令共发361次,而关于军事的诏敕也有200多件。这些都是裕仁天皇在日本近代特殊体制中,游刃于政府、军部之上,行使统治大权的明证。

  延伸阅读

  日本国君使用天皇称号大概是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皇后并称二圣,这可能影响到日本天皇称号的采用。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记载是673—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令》。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末的同治时期。在日本的历史上,出现天皇的称号以后,还有天皇和皇帝的称号并用的。这种两个称号并用的天皇有43代元明、45代圣武(追谥)、46代孝谦、50代垣武。到了近代明治元年(1868年)后,日本致外国首脑信件、国际条约批准书、宣战诏书使用的还是皇帝称号。从1936年以后,对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称号了。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jls/yazhoulishi/20220922/14093.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日本天皇在二战中是什么角色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