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网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韩国工业历史发展

  韩国的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国工业发展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韩国工业化的过程

  1、积蓄势能时期(50年代)

  建国时的韩国是个比较纯粹的农业国,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体系。其经济基础还是农业以及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少量轻工业。在这种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可循。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苏联模式。但是无论日本模式和苏联模式,都首先需要国家有最起码的基础设施:国家要有公路和铁路,有海运航线,有电线和全面的邮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较高比例的对工业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质公民。

  这一切,韩国都很缺乏。所以就必须先补这一课。50年代的韩国做的主要就是这些事情。修公路,修电线杆,建设发电厂等最基础的基础设施,还有公民的扫盲。这点的工作成效显著:1945年,韩国人的识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此外,纺织、制糖、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当然这一切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并非立竿见影的。不过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是50年代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后来的经济起飞积蓄了势能。

  2、势能开始转为动能时期(60年代)

  1961年,韩国的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这是一个对后来韩国崛起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统治韩国约20年,是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政治上独裁专制,镇压工人运动,屠杀左翼的二十年。正是在这 20年中,韩国的人均gdp超过了朝鲜。(1960年,朝鲜人均gdp是253美元,而韩国只有82美元。1970年时,朝鲜人均gdp是400美元,而韩国达到了410美元。到1976年,朝鲜人均gdp是530美元,而韩国到达了1000美元。

  从1962年开始,在朴正熙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开始实行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苏联发明的那个概念:“五年计划”。这种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似乎已经成为苏联乃至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招牌。但不必因为听到韩国这种反共急先锋的国家也采用这东西而感到惊奇。因为一个鲜为人知却又的确存在的事实是:在几乎所有战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以色列、新加坡、台湾等等)的发展历程上都能看到苏联模式的影子。在韩国这种传统的农业国,私人资本极端薄弱,要快速实施工业化就不能不依靠政府来推动。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62年到1966年。在这个五年计划中,韩国的目标是进一步加速发展,进一步扎实工业基础,给积蓄势能走最后一步。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从1967年到1971年。从第二个五年计划起,韩国开始实施延续至今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战略。在这两个五年计划中,韩国重点加强已经略有规模的轻纺、水泥等轻工业,用这些轻工业的初级产品出口,换取外汇。外汇被用来换取外国的设备、技术以及人才培养,推动自身加速发展。50年代积累的势能开始转化为动能了。

  在一五和二五计划中,韩国建立了大量的国有企业。50年代日本势力退出后留下的归属企业有36家,他们是韩国国有企业的祖先。到1968年,国有企业增加到97家。到1970年猛增到120家。在一五和二五计划中,这些国企(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级制造业中)成为韩国迅速工业化的火车头。

  3、势能全面转为动能时期(70年代和80年代)

  从1972年到1991年,是韩国政府的三五、四五、五五、六五计划时期。为了确保自己一手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不致夭折,朴正熙采取了不光彩的方式获得了连任。1972年10月17日,朴正熙宣布“全国非常戒严令”,解散国会、禁止一切政党活动、缩小和弱化政治领域、扩大和强化总统权力,形成以总统为顶点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这样一来,政府通过集权化的行政管理,把民众的力量从政治舞台(民主、人权)引向经济建设舞台,集合一切力量于经济开发,确保经济迅速发展,加速推进工业化。

  在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韩国政府建设的重点转向战略重工业(比中国迟了十五年):钢铁、造船、化工。韩国经济从这时起真正开始走上腾飞之路。韩国的经济实力迅猛膨胀,国家综合实力也急速上升。到80年代的五五、六五计划时期,韩国政府建设的重点又转向了技术密集型工业(比中国迟了二十年,但这时中国放弃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自力更生路线,转而提供市场,使中韩在某些方面此消彼长,这种改变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韩国政府提出技术立国,从引进技术转向自主研发。就在这段时间,韩国建立了大批研究所等机构(比中国迟了二十年),促进技术研发,发展尖端产业。如果说三五和四五计划时韩国还是粗放型增长的话,那么五五和六五计划时期就开始转向集约型发展了。

  70年代和80年代是经济发展势能全面转为动能时期。韩国在这段时间内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六五计划结束的时候,韩国已经成为中上收入的国家。一个标志就是欧洲国家不再需要韩国人的入境签证,因为那时大部分韩国人已没有理由要非法移民到什么地方去了。韩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其结果举世瞩目。

  韩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财团垄断着市场

  韩国财团对市场的垄断现象引人注目。1993年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65.54万亿韩元,当年30个大财团的销售额便高达212.16万亿韩元。

  目前,韩国的十大财团是:

  企业 会长 企业数 主要产业及产品

  1.三星 李健熙 55商社、电子、重工业

  2.现代 郑世永 48造船、汽车、建筑

  3.乐喜金星 具本茂 50家电、化工

  4.大宇 金宇中 22汽车、重化工

  5.鲜京 崔僮贤 32合成纤维、石油化工

  6.双龙 金锡元 22水泥、汽车商社

  7.韩进 赵重勋 23航空、海运、建筑

  8.起亚 金善弘 14汽车、机械

  9.乐天 辛格浩 29果品、饭店

  10.韩火 金升渊 29 火药、饮料、石油化工

  (二)颇具特色的工业园区

  60年代蔚山作为韩国第一个工业园区诞生以来,至今韩国已有国家工业园区、地方工业园区和农工园区416个,这些工业园区占地26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23平方公里,占韩国工业用地的56%,产值占全国的近1/3,出口额占全国产业出口额的40%。这些工业园区已成为韩国工业发展的根基,在韩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韩国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经济效益和均衡发展是配置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

  企业活动的高效率和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是韩国配置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按地区和行业进行合理的配置,既要考虑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考虑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距,这既是工业园区选址的指导方针,又是韩国政府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2.专业化、系列化是工业园区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韩国的工业园区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系列化,这极大地发挥了企业生产活动的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注重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

  防止工业用地过多,提高土地使用率,加强码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观点考虑工业布局与环境保护、公害防治的关系,使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4.对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一揽子服务

  韩国通产部对工业园区的管理是通过出口产业公团、西部地区公团、中部地区公团、西南地区公团等5个工业园区管理公团实施的。工业园区管理公团在充分考虑通商产业政策、地区条件、社会基础设施、企业特点、环境因素等,进行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综合的支持方案,对进驻企业在产业信息、工厂建立、技术开发、出口销售、劳动力等各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为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jls/yazhoulishi/20220901/4186.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韩国工业历史发展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