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网 > 世界历史 > 欧洲历史 >

阿姆斯特丹的历史

 

阿姆斯特丹的历史

 

  阿姆斯特丹:都市风尚与历史内涵的碰撞

  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

  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建在三个人工岛屿上,由8687根柱子支撑,从奠基到竣工共用了八年时间完成,于1889年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风格属于荷兰新哥特式。不得不说,气势宏伟的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是悦住君迄今为止见过的最漂亮最美的火车站,它的美不止于它宏伟的建筑,更在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前面是运河,背面是蔚蓝的大海,让人顿时心旷神怡、激动不已。

  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设有20间展览室,展示着荷兰阿姆斯特丹13世纪以后的绘画模型、手稿和文物等历史珍品,并保存着曾拓展到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纪录,最特别的在圣灵西亚修道院回廊,展示许多从运河古老的宅第山形屋上间楣浮雕;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不仅拥有文物展示和模型解说,更以互动的多媒体影音方式呈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历史发展,不仅有趣且深具教育意义。

  梵高博物馆

  两所博物馆都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区,彼此相距不远,所以游览十分方便。

  梵高博物馆建于1973年,收藏梵高黄金时期最珍贵的200幅画作,大约是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根据梵高创作年代顺序对外展出。梵高生前几乎所有的书信资料都在博物馆展出,有的书信已录制成音频,游客拿起类似电话的听筒,就能听到梵高部分信件的内容。同时展出的还有部分对梵高绘画有所启迪和影响的同时代其他大师们的作品。

  沿着运河散步或骑行,你能欣赏到光芒四射的历史豪宅遍布两岸。在世界著名的画廊鉴赏艺术,在一座座博物馆读懂历史。

  然后找一家炫酷的夜店或者现场电子乐表演,在人群中扎堆,或者在舒适的咖啡馆里惬意放松。你便会感受到“gezellig”——这是荷兰人特别定义的“舒适和欢乐”。

  The Dylan Amsterdam酒店

  入住The Dylan Amsterdam酒店,体验简约而优雅的悠然生活更是阿姆斯特丹之行不容错过的。

  绝佳地理位置、精致装饰的客房、迷人的庭院花园以及米其林星级餐厅,绝对是阿姆斯特丹最豪华的酒店之一。

  骑上自行车,畅游历史遗迹;或乘坐游船,饱览运河美景。在这个个性而高雅的酒店,追求舒适和逃避喧嚣...

  酒店的Vinkeles餐厅2009年11月曾获得了米其林一星殊荣。被美丽的花园包围,环境温馨优雅。行政总厨Dennis Kuipers只用最新鲜的食材,致力呈现最纯粹的风味,将法国经典美食融合现代风格,创造出"令人兴奋、温和、精致"的杰作。

  拓展:电影里的阿姆斯特丹:暗巷里的历史迷雾

  跟欧洲许多动辄数千工龄史的城市比起来,阿姆斯特丹算是年青的。但七百多年的岁月总是免不了几度沧海桑田,时光的潮水来去,在他俊秀多情的青年脸庞上,刻下了不少痕迹。如此他的屋脊歪了,楼房向东或向西倾斜着,像是直不起身了的醉汉,为了忘却那些生离死别的痛苦、为了逃避纠缠不去的负罪感,日日夜夜躲在暗巷里酩酊大醉。如此他的面貌蒙上一层苦楚的灰暗,在阳光下他还可以勉强装出红砖的明艳,冬天里却时常沈入了一整个灰蒙蒙的悲伤。如此他暗夜里流的泪水滴淌成河,四处流窜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河里豢养着一只一只嗜吃记忆的鱼,人们来到这河上就忘记了过去,他灰色的城墙因而成了最后的记忆看守者。

  阿姆斯特丹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历史在这里是失忆症患者早已遗失的过往,他们身处在这时间的遗迹之中,被历史的尘烟熏得眯起了眼睛,却毫不在乎地揉揉眼睛甩甩头,继续踩着他们的自行车踏板快步离开。在这里古老是一种情调,人们对聆听故事兴趣缺缺。还好这世界总有与城市一样多情的人,小心地探寻他背后的故事,在书页里、在影片中纪录下那些早被人遗忘的往事。

  英国导演彼得格林那威就是一个对阿姆斯特丹很多情的导演,或更明确来说,他多情的对像是阿姆斯特丹画家林布兰,以及那幅让他名流青史的巨作《夜巡》(De Nachtwacht)。就像所有格林那威的电影,2007年的《夜巡林布兰》(Nightwatching)充满了舞台剧的效果,主要叙事者—也就是林布兰—不时对着镜头、也就是台下的观众,或是隐喻的公众说话。他描述创造这部作品时的经历、 人生遭逢的巨变与悲剧;他控诉荷兰17世纪黄金时代的虚伪,道貌俨然的仕绅组成理当保护市民的民兵团,实则干尽谋杀与强暴的劣行。

  格林那威认为,《夜巡》反英雄式的角色呈现,与谜般的图像象徵系统,就像林布兰为世人搭建的一个舞台,让真相永生永世地在台上搬演不休,任谁都无法抹灭。但最动人的,总还是台下的人生。电影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其实是”夜巡”故事外他与妻子莎丝奇雅之间的爱情,在那个自由恋爱还不时兴的年代,他幸运地爱上自己的妻子,却只迎来了日后的悲剧。人间的幸福是如此地脆弱,一旦消逝了,任凭大师的生花妙笔也无从扭转。十七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就像他的画作一般幽暗,仰赖着灵魂的火花在黑夜中燃起星火,照亮那些在火光中瞬间疾逝的身影,像是对爱的记忆,像是死者徘徊不去的亡灵,还不及伸手捕捉,就熄灭在黯淡的黑暗里了。

  放弃与拥有

  2003年的《穿风信子蓝的少女》(Brush with Fate)也是一部以荷兰绘画大师作品为主题的电影,虽然电影中的主角、维美尔的《穿风信子蓝的少女》(Girl In Hyacint Blue)其实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它追随荷兰大师作品三百多年间在民间流转的故事,足可看作一部戏剧化的荷兰简史。即便只是电视电影的格局,拍摄的品质却相当优异,绝大多数场景都在荷兰实地取景,除了几位主角外,几乎全数采用荷兰演员,比如说曾参与国际大片《美国人》(The American, 2010)、《杀手没有假期》(In Brugge, 2008)的荷兰知名女星Thekla Reuten也在其中一段历史扮演贫穷的农妇,意外拾获维美尔的作品,虽然遭逢水祸无以维持生活,却如何不肯放弃这幅画作。

  当丈夫要她卖掉画作换钱,她悲伤地说:”难道就是这样了吗?我们日复一日地工作,种值马铃薯,这样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里不能有一点美好的东西呢?”最后她终于体悟到,家人之间的爱比任何画作都来得美好,于是她旅行到阿姆斯特丹,在着名的画廊聚集地镜子运河街(Spiegelgracht)变卖了「穿风信子蓝的少女」。当她离开画廊行经王子桥(Princsengracht)时,她向卖花的小贩买了风信子,”请给我五朵,象徵我的每一个家人”。当你可以拥有新鲜风信子的清香,为何要固执于图片上的僵滞影像呢?当你拥有永远真实的爱,又何必去眷恋艺术家由自身的匮乏与痛苦所制造出来的影像呢?

  《穿风信子蓝的女孩》的最后一个拥有者,就是这样一个被拥有的欲望纠缠,以致于泯灭了人性的纳粹军官。当所有人都离开了刚被突击的公寓,他独自一人留在客厅,也发现了仍躲在家中桌子底下、没有随着家人一起被送到集中营的犹太小男孩,然而他却选择侵占图画,将小男孩送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这个决定不仅使得他的余生都必须活在秘密与欺瞒之中,也注定了他女儿的悲剧。

  不忍回忆的历史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jls/ouzhoulishi/20220917/13473.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阿姆斯特丹的历史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