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网 > 历史人物 >

苏格拉底因何伟大?维护法律和民主不是说说而已,还要付出生命

苏格拉底之死画像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将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从自然领域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苏格拉底之死”更是历史课本中介绍苏格拉底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苏格拉底之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死亡?

一、苏格拉底与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助产师。苏格拉底之所以神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本人没有留下任何作品,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实现的。

苏格拉底雕塑

公元前431年,德尔菲神庙的神谕宣称:苏格拉底是天底下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的确,他出生于希波战争胜利之后,成长于伯利克里时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盛期。而正是在这样一个黄金时代,这位最有智慧的人却在公元前399年,以“蛊惑青年,不信国教,崇奉新神”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德尔菲神庙遗址

其实,苏格拉底可以通过示弱,或者在学生的帮助下逃跑等形式,来免除一死,但他却坦然放弃了生的机会。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德尔班认为,“苏格拉底的死成就了他自身及其哲学,‘变成了他最大的光荣’”。他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和他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

二、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叫“认识你自己”。他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回应了德尔菲神谕中宣称的苏格拉底是最智慧的人的说法。他认为他的智慧正是体现在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且认为知识不是靠修辞术、演说的技巧来人为传授的,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在辩证思考中发现而获得的。

古希腊街头演说

这一点便极大地区别于智者。智者就是靠收取学费传授修辞、演说的技巧,以便使人能够在公共政治活动中通过辩论而取胜,从而实现个人自身的利益。苏格拉底从不称自己为教师,不仅是因为他不收学费,更是因为他不认为靠技巧取得民众的支持,进而实现私人的利益是一件正义的事情。

他也从不直接传授确定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反问的形式,让人特别是青年人,在这一过程中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断省察自己,最终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而不是神谕或约定俗成的习惯来做出生活中的判断。这也是苏格拉底被控告“蛊惑青年”的根源所在,他与雅典的主流价值相违背,并且也挑战了家长、中年人的权威。

苏格拉底雕像

此外,德性构成了苏格拉底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什么是德性呢?德性就是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原则。“美德即知识”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在强调知行合一,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善,更要去行善。生活重要的不在于对金钱、名誉的追求,而在于追求真理与智慧。

苏格拉底将自己比喻成“牛虻”,他的使命就在是把自我省察的生活带入雅典城邦,激活民众的哲学生活,由此而提高雅典人灵魂的德性和雅典城邦的德性。

希腊雅典卫城遗址

三、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苏格拉底的死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既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必然结果,也与他的思想行为遭到了民众的嫉妒、违背了雅典的主流价值观分不开。

在政治方面,雅典城邦从梭伦改革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道路,到伯利克里时代,贵族以及贵族会议的政治职能全部被剥夺,只能行使宗教上的权利。雅典的直接民主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是很不相同的,不仅体现在民主实行的范围极其有限(只有城邦中的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民主实行的目的不是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而是为城邦的公共事务服务。

雅典民主政治的陪审员制度,判决的依据不是固定的法条,而是陪审员投票数量的多寡,而苏格拉底不愿意通过卖惨等方式获得同情,他的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

苏格拉底 浮雕像

再就思想方面来说,雅典虽然同古埃及、古巴比伦相比不能算是一个宗教社会,神职人员对整个社会的干预是有限的,但是雅典也是一个多神崇拜的社会,信奉的主神为奥林匹斯诸神,并且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谕的影响,因此人们在生活中有依据神谕行事的习俗。

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

苏格拉底很重要的罪名就是“不信国教,崇奉新神”。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不信神,只是认为神教给人们最重要的是理性(不是启蒙运动时期倡导的理性,而是强调追求爱和智慧),敬神就是要充分运用神赋予人的这种能力。而他的职责就是通过对话来使人掌握这种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很明显,他的这种价值观是和依据神谕行事的传统相违背的,不符合“人是城邦的动物”这一观念。

其实,苏格拉底坦然赴死这一行为本身就代表了他对于城邦法律的遵从与维护,也证明了他对神的尊敬和对城邦正义的期待。因为他认为法官的投票不能基于施舍,不能因为对受审者的同情而轻易发生改变。尽管他被民主派所不容,但他的人格与骄傲不允许自己做出不正义的事情,他甘愿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民主的政治,付出生命的代价。

历史君说

苏格拉底在临别赠言中提到:“逃离死亡并不难,可逃离邪恶却难得多。”他将邪恶看作是真正的伤害,尽管他被判死刑,但实际上避免了遭受真正的伤害。而所谓的正义审判者,却要经受真理所惩罚的邪恶,受到真正的伤害。苏格拉底之死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他伟大的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对死亡的态度。他以肉体之躯换来了精神之永恒,真正的死亡不在于肉体的消失,而是被人们遗忘。在这种意义上,苏格拉底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铁芳:《为哲学教育而辩——<苏格拉底的申辩>释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3期。
周晶:《政治伦理视域下的苏格拉底之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田方林、魏榛:《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及其当代阐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lsrw/329.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苏格拉底因何伟大?维护法律和民主不是说说而已,还要付出生命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